蕈类又称蘑菇,属于真菌植物。毒蘑菇是指对人或动物有毒的一类高等担子菌,常生长在树木多,有腐叶、潮湿且温度较高的环境中。我国已知毒蘑菇种类超过400种(包括可疑有毒蘑菇),我国毒蘑菇中毒以牛肝菌科和鹅膏科为主,高发省份包括云南、湖南、山东、广西、四川等省份。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,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,一种毒素又常常存在于多种蘑菇之中。并且由于蘑菇中毒与烹调方法、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,因此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。
一、毒蘑菇中毒临床表现
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五型:
1. 胃肠炎型
潜伏期多为 10 分钟-2 小时,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一般预后较好,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
2. 神经精神型
潜伏期一般10分钟-6小时,除出现消化道症状,精神症状如兴奋、狂躁、幻视、幻听等可为主要表现,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、多汗、唾液增多、流泪等症状。预后大多良好。
3. 肝脏损伤型
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-30 小时,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。早期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,轻度中毒患者脏器损害不严重,直接进入恢复期。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 1-2 天的“假愈期”,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,之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部不适、纳差、肝区疼痛、肝脏肿大、黄疸、有出血倾向,经积极治疗,约 2-3 周后渐趋恢复。少数病例呈爆发性经过,因肝性脑病、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。少数病例有心律失常、少尿、尿闭等表现。、
4.溶血型
潜伏期一般 6-12 小时,除消化道症状外,还可出现腰腹部疼痛、无力、深褐色尿、贫血、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,严重溶血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,甚至死亡。
5. 光敏性皮炎型
潜伏期一般 24-48 小时,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,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,毒性成分可能为卟啉类光敏性物质,该型一般预后良好。
二、分辨识别
毒蘑菇认识有很多误区,举例如下:
1. 鲜艳的蘑菇有毒,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。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。鸡油菌、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,美味可食;而灰花纹鹅膏、致命鹅膏属剧毒蘑菇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。
2. 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,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。大部分蘑菇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,然而并非都可食用。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生长在粪便,如盔孢伞和花褶伞属属中一些有毒种类;但是鹅膏、口蘑、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。
3.蘑菇跟银器、生姜、大米、生葱一起煮,液体变黑有毒,没变颜色就没有毒。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。如毒蘑菇中最毒的鹅膏毒素不能发生颜色反应。
4.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。实际上,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颜色会发生变化,它们不仅没有毒,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。、
5. 生蛆、生虫的蘑菇没有毒,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、生虫。
毒蘑菇种类繁多,鉴别时专业人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,普通人仅靠经验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,区分毒蘑菇和无毒蘑菇。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“民间偏方”去分辨毒蘑菇,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,没有科学依据。很多人自以为能够分辨,结果导致误食毒蘑菇。所以,要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,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行采摘野生蘑菇吃。
三、中毒了怎么办
当误食了毒蘑菇后,最关键的是要赶紧去医院治疗,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。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,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、指导救治。不能马上去医院的,患者可采取一些自救方法,主要是想办法让吃进去的毒蘑菇吐出来。可先多喝一些温水或淡盐水,然后可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,促使呕吐;可反复几次。然后再大量喝水,争取多排尿。
四、预防
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是不采、不买、不卖、不吃野生毒蘑菇,千万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鉴别方法。餐馆、食堂、旅游景区饭店、农家乐等各类餐饮单位要加强自我管理,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,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;严禁采摘、采购野生毒蘑菇,严禁使用野生毒蘑菇作为食品原料加工制售餐饮食品,确保不发生中毒事件。
夏天正是蘑菇疯长之际,到目前为止对蘑菇中毒的治疗尚无特效药,因此,防治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随意采摘食用。
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 蜀ICP备09039874号-1 川公网安备51320002000100号地址: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美谷街181号 邮编:624000 联系电话:0837-282324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:用我在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86968709 虚假报道举报:86968052 疾控邮箱:abzjk@abzcdc.com